作者:蓝庆新(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5月16日,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浙江宁波召开,这是继广交会后又一场国家级展会。展会以“深化务实合作 携手共向未来”为主题,在世界经济低迷、逆全球化泛滥的背景下唱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篇章,对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和世界经贸复苏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始于2012年,发展日益成熟,已经建立起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引领、涵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人文交流等20多个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合作构架,通过政府民间互促、中央地方协同的多元沟通交流模式,近500项务实合作举措的实施,促进了中国-中东欧经贸关系的提质增效,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经贸投资合作成果显著。从双边贸易来看,自2012年合作机制建立至今,年均增长8.1%。今年1—3月,中国-中东欧双边贸易额达333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普遍衰退的局面下,实现了平稳增长。从双边投资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存量近200亿美元,中企在中东欧国家农业、汽车、家电、医药、物流、化工等相关领域投资不断增加,合作日益深入;2022年8月,宁德时代投资73.4亿欧元在匈牙利建设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工厂,作为中企在欧最大投资项目和匈牙利最大外资项目,影响巨大,成为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标杆。中企在中东欧国家投资的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塞尔维亚中国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在华建设的中国-中东欧(宁波)经贸合作区、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更是开创了双向投资贸易合作的新模式,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作为重要展会平台对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起到了重要赋能作用。
第二,互联互通合作惠及各方。中东欧区域是欧亚大陆桥必经要道,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成为中欧班列重要通道和开行目的地,近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屡创新高,新线万列,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形势下,成为运输防疫物资和畅通经贸物资交流的重要纽带,维护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2022年,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签署工程承包合同达93.6亿美元,建设项目运作良好,匈塞电气化铁路作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部分路段已经开通,中企建设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成功运营,全球排名从第93位跃升至第29位,是世界最具潜力的集装箱码头,二者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实现海陆联运的标志性线路,极大地推动了中欧陆海快线建设。
第三,绿色低碳合作成为热点。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国制定了“双碳”目标,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重点;中东欧各国或是欧盟成员国,或是正准备加入欧盟,因此十分重视欧盟实施的《欧洲绿色新政》,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例如,匈牙利推出《国家可持续发展框架战略》,波兰推出《2030国家环境政策》,克罗地亚推出《低碳发展战略》。开展绿色低碳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开展高水平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效推动了中国和中东欧各国的产业转型,而且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抓手。
目前,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生态环保领域正在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热点。中企在中东欧的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地热等领域开发成效显著,波兰光伏电站项目、黑山莫祖拉风电站、塞尔维亚潘切沃联合循环电站等成为绿色合作示范。中国新能源整车、电池、零部件企业逐渐布局中东欧国家,融入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绿色产品贸易在中国-中东欧合作中增幅显著。2021年启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年”活动,更是对双方绿色低碳合作起到了助力作用。
第四,金融合作形成有效保障。中东欧国家资金缺口大,资金融通是中国和中东欧合作的重要保障,目前由我国发起的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已经运作到二期,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我国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秉承市场化原则,以优惠买方信贷,积极为中东欧国家提供项目贷款,尤其在绿色信贷项目上更是有所侧重,并成功助力波兰和匈牙利发行熊猫债。中资银行在波兰、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为中国企业走向中东欧提供有效的跟随性服务。此外,中国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等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积极扩大人民币交易结算和融资范围,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第五,人文交流合作夯实基础。中国-中东欧国家构建了文化合作框架,成功打造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教育平台,推动双边在学历学位互认、留学访问、语言教学等方面的深化合作,目前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超万人。双方在中东欧合作建设了35所孔子学院,设立了5家中国文化中心,成立舞蹈文化艺术、音乐院校、图书馆联盟等组织,开展系列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随着中国与波兰、匈牙利、捷克、希腊、塞尔维亚的定期客运航线开通,刺激了双边旅游合作增长。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旅游人次比2012年增长近4倍,2019年中国赴中东欧国家旅游人数由2013年45.8万人次增长到216.55万人次。此外,智库交流日渐兴起,智库合作的机制化也逐渐成熟。人文交流合作增强了双方互信,强化了民心相通,为双边全方位深层次经贸合作夯实了坚实基础。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创建以来,各方在互惠发展和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中东欧合作已经步入“深水区”,面临着美西方对华战略博弈的挑战,美西方出于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不断给中国-中东欧合作制造障碍,进行分化瓦解,国际上唱衰中国-中东欧合作的论调抬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对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的决心没有改变,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尤其是主要国家坚持在合作机制框架下深化对华经贸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大势并未改变。
经贸合作是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基石,坚定信心推动双边经贸合作行稳致远符合各国利益。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推动双边贸易合作,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双边新贸易形态,增加对中东欧国家进口,扎实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提升博览会影响力。扩大双向投资规模,降低投资壁垒,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协调各方政策,建立中国-中东欧经贸示范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深化产能国际合作,拓展数字经济、卫生健康等新领域的投资。深化互联互通建设,挖掘中欧班列促进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潜力,通过对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建设,拓展和完善双边经贸合作的陆海新通道。
强化绿色低碳合作,推动双边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共同研发,扩大新能源、低碳环保领域的项目合作,深化在碳交易领域沟通交流,开展绿色贸易和投资,共同打造绿色价值链。拓展金融合作范围,提升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运作效能,鼓励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持续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合作,开发多元金融产品,引入社会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中国-中东欧合作项目。
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积极建设中国-中东欧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做深做实教育、科技、文创、艺术、影视、语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各国智库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双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台有效方案加以解决,坚持民心相通目标,加强国际传播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各国互信,建立推动经贸合作行稳致远的良好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