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了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0-28 08:33

  1939年8月31日傍晚,夜色肃杀,150万德国法西斯军队集结在波兰边境,他们整装待发,只等拂晓出击。

  就在当天上午,希特勒作出最后决定,签署了“白色方案”第一号作战指令,这意味着德国军队将要大举进攻波兰。

  9月1日清晨,大批德国军队越过波兰国境,分三路紧逼华沙。天空中德国战斗机吼叫着飞向轰炸目标,战争拉开序幕,整个欧洲大地将被推入空前血腥的战争中。

  这是人类史上巨大的灾难,到1945年9月战争结束为止,战火席卷了近60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

  众所周知,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争给了德国极其致命的一击,扭转了德军的攻势局面,有效地阻止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如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军没有遇挫,击败苏联以后,按照希特勒的设想,他的下一个目标将指向哪里呢?

  1935年3月,希特勒不顾国际上反对的声音,公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宣布恢复兵役制,建立装甲部队和空军,扩充德国军队。

  1939年,希特勒处心积虑地吞并波兰,同时与英法开战,随后又先后入侵丹麦、挪威和法国,战火在欧洲大地上肆虐着。

  在欧洲已几乎被德军占领后,希特勒又将他的侵略目光锁定了苏联,其实他对向苏联发动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狼子野心早就露出端倪。

  早在上台之前,希特勒就把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视作通往世界霸权的最大阻碍,亦是最终打击的目标。他曾宣称,消灭布尔什维主义是其一生的目的,也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

  虽然德国和苏联曾于1939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对希特勒来说,这份条约显然不具约束力。在条约签署三个月后,就声称:“它只能在有价值时才予以遵守。”

  不过一年有余,这份条约更是沦为一纸空文。1941年,希特勒在伯格霍夫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这场会议诞生了臭名昭著的“巴巴罗莎”计划。

  “巴巴罗莎”是“红胡子”的意思,指的是好战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希特勒想要继承其的衣钵,不仅要用战争称霸欧洲,而要称霸世界。

  “巴巴罗莎”计划宣称,要让德国军队做好准备,在对英战争结束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胜苏俄。

  “闪电战”是该计划的核心,德国的战略专家认为,苏联军队在德军的集中打击下必然不堪一击,再加上德国在其他战场上积累的经验,“闪电般”的速度粉碎苏联被认为是可行的。

  事实证明,他们盲目低估了敌人实力,为德国后来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挫败埋下了伏笔。

  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如果美苏参加对德战争,情况将变得非常复杂,必须提早消除威胁。而如果苏联战败,日本就可以松一口气,同时也意味着美国所受到的威胁增加了。

  为了确保顺利推进,“巴巴罗莎”计划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最后阶段,希特勒才向日本大使透露了计划,同时德军也仅有部分高级将领才知道具体作战内容。

  在这样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连一向精明强干的斯大林,也很难嗅到一丝异样,希特勒这位野心家想给世界带来一场震惊。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对苏联不宣而战,突然发起了进攻。随后,它的仆从国意大利、芬兰等也一起参加了侵苏战争。

  在入侵前夕,德国大使还向苏联外长递交了一份充满虚伪的声明,声称苏联对德国进行了“破坏、恐怖和间谍活动”,而由于德国安全受到威胁,元首命令德国军队用全部力量对付这个威胁。

  尽管德国发布了这份充满谎言的说辞,但并不能让这场战争变得有师出有名,甚至连很多德军将领都厌恶这种不宣而战的闪电策略。

  他们认为,采取这种策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法国战争的盲目乐观,以及急需尽快消灭苏联的压力,这种决定令人堪忧。

  德国陆军大将哈尔德就曾在日记中提到,“我们不仅低估了他们的经济实力和运输力量,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德军曾预估苏联将投入200个师左右,实际上能查明番号的苏军就有360个师之多,海陆空三军总数有近537万人。

  苏联的T-34型坦克更是令德军震惊不已,它的装甲非常厚,德国的反坦克炮弹打上去直接被弹回来,坦克竟然毫无损伤。而在入侵苏联之前,德国对该坦克毫无耳闻。

  尽管战争伊始,闪电战术确实见效,德军得以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苏军防线被猝不及防地打到崩溃,战士死亡无数。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军遭到了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一方面源于德国对苏联军事实力的低估,一方面苏联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被打破。

  1941年10月上旬,由于在人数和武器质量上占优势,德军打赢了几场小战役,这让希特勒又犯了自大的毛病,认为能在冬季到来前拿下莫斯科,还下令北路军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在北面与芬兰军队会师,继续向前推进。

  这年冬天格外寒冷,10月6日就下起了的大雨大雪,使得原本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德国的士兵们由于没有冬衣的及时补给,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冻伤,枪炮也冻得不好使了。

  在冒进的指挥、严酷的天气和苏军的顽强抵抗下,曾经不可一世、屡战屡胜的德军,开始对战争出现怀疑,甚至绝望的情绪。

  入冬以后,德军士气严重受挫,而早已适应寒带生活的苏军,在保家卫国目标的驱使下,士气空前高涨。

  1941年12月6日,苏联西方面军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节节败退,从莫斯科附近被击退。

  12月9日起,苏联在数日内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伊斯特拉、克林等城市,在苏联红军的猛烈反击下,德军狼狈地后撤。到次年2月底,德军已退到离莫斯科七十五英里到二百英里的地方。

  尽管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队损失惨重,但这场战役无疑粉碎了希特勒攻占莫斯科的迷梦,也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

  自从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以后,希特勒的身体和情绪都受到较大的损伤。来汇报工作的将领发现,他总是脸色苍白,走路也不像之前那么有力了。

  医生给他开了一些安眠药物,以及各种针剂。希特勒每天要依靠这些药物才能睡着。

  他原计划在1942年结束对苏战争,他把这一年视作“关键性的一年”,然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让他愈发焦躁不安。

  1942年3月28日,希特勒召开了一场秘密军事会议,提出“去年冬季的麻烦已过去,战争的主动权还在我们手中……要占领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库班小麦产区和斯大林格勒。”

  他对这两座城市势在必得,甚至对与击垮苏联之后,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希特勒下一个目标是哪里呢?

  1942年,希特勒一度认为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已经胜券在握,“那些俄国人已经完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希特勒把下一个战略目标锁定了中东地区,曾多次在1939年至1942年期间向哈尔德提出他的扩张计划。

  希特勒曾提及击败苏联之后,可分兵越过伊朗,进驻波斯湾,切断英美一条援苏供应线,入中东与“非洲军团”会师,占领埃及,截断英国苏伊士运河生命线。同时,出伊朗向东还能与日本在印度洋会师,夹击印度。

  日本外务大相重光葵的回忆也佐证了这一点,希特勒曾计划,大军南侵进攻高加索地区,将石油资源控制住,然后将德国的势力发展到中亚细亚,再与印度方面的日军取得联系。

  然而,这一战争计划,也仅仅停留在计划层面上。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带给德军重挫,也让这一目标成为了泡影。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弯曲部分的西岸,是伏尔加河的门户和工业重镇。对于苏联来说,斯大林格勒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这场战役的成败,关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

  而对于希特勒一方来说,占领斯大林格勒,则意味着可以封锁通往黑海和伏尔加河向苏联中部运输粮食的主要路线,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希特勒的狂妄自大在这次战役中依然彰显。有一次,有人把一份非常客观的报告念给希特勒听,报告提及了苏军当前的军事力量,包括苏联为前线生产的坦克,每月至少达一千二百辆。

  希特勒直接打断对方的报告,气得攥紧拳头,把汇报的人大骂一顿,并禁止他再说这种“愚蠢的废话”。

  当时的情况是,德军需要当机立断,在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和把主要的矛头对准高加索之间做出选择。

  而希特勒经过反复考虑,不顾哈尔德和其他将领的劝告,下达了一个狂妄决定:“同时攻下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这项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命运。”

  因为没过多久,这个决定便得到了两头落空的结果,正如纳粹德国陆军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后来回忆:“尽管局势大体乐观,却如镜中幻影。”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的根本弱点是战线太长,力不从心。苏军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反击越战越勇,再上秋雨季节临近,德军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

  到了9月中旬,尽管德军每天出动上千架次的飞机,但坚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苏军,进行了顽强的背水保卫战,德军在苏军的抵抗下,阻滞不前。

  随着战争的推进,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变化。希特勒要求前线军队不顾一切地进攻,但是在巷战中德军已经耗尽了最后一支预备队,这就为苏联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为了守护国土,苏联军队在每条街道、每幢房屋都进行了防御设置,势必要与德军进行殊死搏斗。

  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有多么惨烈?据称,苏军增援第62集团兵的步兵,每个士兵的前线个小时。

  在苏军的浴血奋战中,德军节节败退,1943年2月2日,当侦察机的电报传来:“斯大林格勒已无战斗迹象。”这场战役以巨大伤亡为代价,终于取得了宝贵的胜利。

  历时6个半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苏军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为终点,这是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而这仅仅是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开始。

  无论是战略上的失误,还是自身的狂妄自大,这些都导致了德军的溃败。而希特勒失败的根本原因,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他发动侵略战争开始,就是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为敌,注定了失败的必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数不尽的伤痛,无数人流离失所,无数人失去挚亲,我们如今平静的生活,正是靠先辈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时代的每一天都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珍爱和平。